发条橙《再吮发条橙》

19世纪60年代,当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独立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推广和运用的时候,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以他特有的敏感将这个题材纳入到创作中。1962年,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发条橙》横空出世。这部中篇小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但始终为许多文艺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不可否认这必须归功于是斯但利·库勃里克于1971年拍摄同名电影《发条橙》。老伦敦人喜欢用“发条橙”(clockwork orange)来比喻怪异得无可复加的东西。而在《发条橙》中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还是故事的情节本身,都如“发条橙一样怪”。亚历克斯是个习惯随意挥霍自由的年轻人。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小混混团伙中充当头头,他肆意的在任何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暴力,满足性的需求。最后却在一次作案中被同伙出卖,锒铛入狱。在狱中,亚历克斯为了缩短刑期,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亚历克斯成为了一个与暴力、性欲及一切在道德领域被谴责的行为绝缘的人。只要他动了这些“歪念头”,体内剧烈的抵抗反应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是他动弹不得。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狱方和科学家都非常满意试验的结果,同意让亚历克斯出狱,并且打算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囚犯身上,以解决监狱空间紧缺的问题。亚历克斯带着重新塑造的价值判断回到社会,却没有好下场。昔日被他伤害过的人疯狂的报复他,而他没有再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能力;他的家人已经习惯没有他的正常生活,没有接纳他的打算,而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愤怒,最后甚至被他曾经伤害过的小说家软禁起来,他被迫从楼上的窗口纵身跳下以逃脱。政府的反对党拿这次“罪恶改造疗法”大做文章,令政府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替亚历克斯解除了原来的设置,使他又可以随心所欲的犯罪。在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说了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此中的深意让人思考。这部影片中的“罪恶改造疗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科学家让亚历克斯每天观看超量的“不道德”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暴力和血腥、强奸和大量的战争伤亡和法西斯镜头,同时为他注射产生生理上极度厌恶的针剂,由此产生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从原理上看来,这与后来在巴甫洛夫试验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非常相似。在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对于一些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认为它们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采用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的厌恶疗法。从结果看来,心理学家的实验基本上是成功的:亚历克斯无法再实施他的暴行,只要一有从事暴力等念头,亚历克斯的剧烈的生理反应让他对罪恶本身退却三尺。但是心理学家的设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象一个无所不在的枷锁,是亚历克斯不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他变成了一个“发条人”:上了发条以后,就必须有条不紊、精确的按照被设定的模式永无止境的走下去。如此这般的行为疗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它以行为为中心,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决定了行为疗法的容易反复性。亚历克斯在出狱之后,他并非在根本的个人道德判断中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想以暴力还击暴力,只是生理上的枷锁使他放弃了这种行为。在这个问题上,70年代后行为治疗中出现了新的理论,即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既重视行为本身,也关注内在认知过程在导致障碍和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它发展了原始的行为治疗理论,成为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远远超过精神分析疗法的科学性和实际治疗效果。当然这是后话了。在电影《发条橙》中,行为疗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影片的要表达的精髓。而是迫使人们发问:如果心理学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他拥有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何在?当一个人被科学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到底会成为怎样一个存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在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该先保证其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这里的道德伦理指的是什么?指“道德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最后一片应该被维护精神领地?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客观真理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这使人们时刻担心着“高贵的人”最后沦落成一个彼此拷贝克隆的“发条橙”,而“高贵而孤独的心灵思考”沦落成整齐划一的道德模式的执行。这个尺度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还无法解答。但是我们能通过《发条橙》感受到自己的倾向,就是拒绝成为政府和科学机构的实验品。《发条橙》在心理学上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如亚历克斯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的惊人迷恋(他认为音乐的神圣不可玷污性,进行强奸的时候有贝多芬的音乐相伴),“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资本主义”(电视、音响产生的大量“符号”)对人们的产生的影响等等。国内对这不影片和原著介绍并不多,这并不能影响《发条橙》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上乘之作,始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吮发条橙”(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语)。
相关影视
返回顶部